在肥西三河古镇,有一名掌握着传统徽派建筑木雕和江淮古建筑木雕的手艺人,他叫徐明安,祖孙三代都把青春挥洒在“木秀才”这个行当里,把传承和保护古建筑的工作做到极致。
古建筑遍布合肥,它们见证了城市发展的历程,承载着丰厚的文化记忆。在这些建筑焕发新生的背后,隐藏着一批通历史、懂保护、精技术的老建筑“守护者”,他们用灵巧的手修复出建筑的原有风貌,使其能够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
徐明安却面临着这样的忧虑:这门融入了江南风韵和皖北特色的江淮古建筑木雕手艺,在流传了百余年后,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渐渐消失。
沿路穿过两条街道,便来到“庐州木雕非遗传人”徐明安的工作室,一间200多平米的毛坯厂房。屋内的案子(桌)上,榔头、钢尺、圆凿等凌乱摆着。另一头,一块长一米、宽一尺的暗红色木块表面,一副“三仙戏童子”的木雕初步成型。
7月5日,徐明安接到“订单”,三河古镇上的仙姑楼的镂空屏风和木柱出现轻度腐烂,他立即抄起家伙,带着凿子、锤子、榔头,细心地包在油布里,来到仙姑楼后,他轻轻拂去腐朽的木头,带来的木头在手中飞转,一会儿便雕成原先的镂空图案,不用一根钉子,用榫卯轻轻“咬”进原先的古建筑后,隐患很快排除,门外汉根本看不出来修复过。
今年50岁的徐明安自13岁起学艺,跟着祖父雕花,此后二十多年,凭着“靠手艺混饭吃”的想法,走南闯北二十余年的徐明安,见证着传统手艺的兴与衰落。
木雕活计,可谓十八般武艺俱全:各式刨子、凿子、木槌、木钻……徐明安说,这些五花八门的木匠工具,都是他的爷爷从清末经过父亲之手传下来的。谈起合肥地区徽派老建筑,在他的记忆里,徐家从他的爷爷开始就从事老建筑上木质结构的雕刻制作、修复工作。从清朝末年一直到民国再到解放后,一直传到他这一辈。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三河古镇的重修和市场经济大潮下各类仿古商业建筑的纷纷涌现,父亲徐红树和爷爷一起,负责修建一些三河镇上的曾经被拆毁的古建筑,其中就有他的爷爷徐庆忠在解放前负责修建的万年台古戏台。
“有些手艺再过些年头,就再也无法复原了,比如曾经在徽派民居中大行其道的冰冻纹镂空窗雕,如今在复原的徽派古建筑中也见不到踪迹,这门手艺只有装在心中,找不到传承者了。”徐明安说,无论如何他会一直坚守下去,把这份坚守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