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及周边地区)。现今,皖南深山中分布着很多古村落,如著名的旅游点——宏村、西递等,吸引着海内外无数游客纷至沓来。安徽皖南有很多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的徽派古村落和古建遗存。一幢幢徽派建筑与自然山水和谐融为一体,如诗如画,美不胜收。无论走到哪个村落,哪条幽深古巷,哪幢古老民居,无不让你感受到岁月沧桑和徽文化的博大精深,仿佛走进岁月时空隧道。我小时候在徽州长大,居住在外公家徽宅中,故对徽派建筑可以说了如指掌。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及周边地区)。现今,皖南深山中分布着很多古村落,如著名的旅游点——宏村、西递等,吸引着海内外无数游客纷至沓来。徽派建筑在内外设计上,除考虑艺术、徽文化、徽商精神理念等元素外,也考虑生态环境及小气候。 村落布局考虑生态小气候徽州民居讲究自然情趣和山水灵气,房屋布局重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自古有“无山无水不成居”之说。徽州古民居大多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依山就势,坐南朝北,这样可构成冬暖夏凉的小气候。只有当具备了“山环水抱”地理条件的时候,才能使其山避其风,使其风不散而聚之,使水界其气而止使其藏之。村落的“水口园林”与气象有关徽州古民居受徽州文化传统地理位置和当地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风格。徽商相信“水为财源”,故徽州人尤其重视村落的水系建设。另一原因,与徽州当地气候特点有关。徽州古村落集中在皖南山区一带深山里,也是安徽降水量最集中地方,年平均降水量达1600毫米。特别是梅雨季节(5—7月)大暴雨频繁,往往一天降水量就在百毫米以上,易造成山洪暴发。故徽村落排水渠环绕村四周。另外,村口村外有小河或水圳(类似池塘)。例如黟县宏村,背靠古木参天的雷岗山,前临风光旖旎的南湖,傍依碧水萦回的浥溪河,整个村落设计成牛形,景色极为秀丽,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称。徽派建筑的基调是由墙、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和谐组合。特别是徽宅中的厅堂上方有天井。雨水通过天井四周的水枧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肥水不外流”,体现了徽商聚财、敛财的思想。天井另一个用途是考虑强降雨排放问题,暴雨倾注时,可以通过天井下排水系统及时分流。天井还具有采光、通风功能。徽州古民居在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室外的照度及其日变化。在居住区的平面布置中,房屋的间距都必须根据全年不同季节的太阳光入射角来设计。夏天,天井是天然的空调。记得小时候,居住在外公家百年历史徽居里。晚上,端个板凳坐在天井下纳凉,沐露水、观星斗。夏天,外婆把当年摘下来的新鲜蔬菜放在天井下淌“星露”,以保持蔬菜新鲜。白天,我们在田野水塘里摸到小鱼、泥鳅、黄鳝、乌龟等,放在天井下水沟里饲养。徽州先民用“气象鼓”预测天气古徽州人生活在大山里,他们对于天气的预测和自然灾害的防范,摸索了一套自己的办法。一是早晚看云天变化或动植物反常变化来预测天气。二是通过“气象石”颜色变化预报天气。例如,黟县西牙乡陈阁村的一位农民家里,珍藏着一座高约70厘米的假山。功能奇特,它能比较准确地显示出当地天气变化情况。当假山呈白色时,表示阳光普照,晴空万里;自白转灰时,天气即由晴转阴;一旦石头颜色变为深灰,且假山顶峰呈现墨色,则说明小雨即将来临;当墨色浸满整座假山,且浑身湿漉漉滴水时,则意味着大雨滂沱,山洪即将暴发。关于古徽人用“气象石”颜色变化预报天气,在绩溪县龙川古村里也得到佐证。笔者拍摄了“气象鼓”图片。“气象鼓”其实就是坐落在门口边“门当”青石,外形像鼓面。村民观察石头颜色的变化预测天气。晴天时,石头整块表现透亮发白,但遇到下雨天就会变得乌黑。据有关专家介绍,“气象鼓”能预示天气变化,可能是天气变化前,气压和空气湿度的相对改变,引起石面颜色改变的结果。青石矿物成分中氯化镁较多,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汽,因此,经常随着天气阴晴而变色。晴天石面呈现白色,与周围古老苍黑的花岗石形成强烈的反差;下雨之后,湿气加重,白色的石面迅速转为苍灰色,进而逐渐变成灰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