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直隶总督所驻的保定府,一度成为淮军的大本营。如今在保定,还存有一座淮军公所,这是为了让在北方的淮军们有一个“家”,李鸿章不惜花费重金修建,用于纪念在历次战斗中阵亡的淮军将士,并兼有淮军办公地之用。当这座徽派风格的建筑建成之时,甚至成为当年保定城里建筑一绝,今天的人们还能从残存的建筑中,感受到当年淮军在保定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1
保定城里的 一座徽派建筑群
走进保定城西南隅的环城路,就能看见淮军公所。作为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在此经营多年,其规模在全国所有淮军昭忠祠内算是最大的。
令人意外的是,当记者走进这座建筑群,呈现在眼前的却是一片破败的景象。在一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铭牌下,杂草丛生,破败的灰砖墙长满了杂树,树丛中冷不丁蹿出一条大黄狗,冲着记者狂吠。沿着一条名为体育场路走去,建筑北侧墙壁上挂满了“此墙危险、请勿靠近”红色字样的牌子,不少沿街的墙壁上,砖块已经坍塌。
站在附近楼顶上俯瞰这座建筑群,只见前半部的几个院落为徽式建筑,房屋高大、宽敞,两边的墙壁建有皖南常见的马头墙,只是风格要比皖南徽派建筑粗犷很多。位于北侧几个小院落为北方四合院式建筑,低矮朴实。但整个建筑中,主体还是以徽派风格为主。
http://www.huizhougujian.cn/article/20130604212819.html
在淮军公所内,保存最完整的建筑当属戏楼。由于淮军公所兼具淮军办公地和安徽会馆功能,经常有贵客来到这里找人办事,请人看戏,也成了招待客人的最佳娱乐方式。走进戏楼,虽然已经历经百余年的风雨,但楼内部结构基本完好。戏楼分上下两层,一层红色的戏台大柱子映入眼帘,就连柱墩上都雕刻着精美的石雕图案。整个戏楼内雕梁画栋,徽派式样的藻井与皖南徽派古戏楼别无二致。
2
年久失修 很多建筑都不见了踪迹
在淮军公所靠近环城路一侧的被拆迁区域内,记者见到了今年72岁的冯泰林老人,这位祖籍广东的老人,便是一名淮军的后代。他告诉记者,2009年,他所住的房屋作为后期搭建的建筑,如今已经被拆成了一片空地。如今,他受雇于施工方,在淮军公所改建项目工地上做了一名守门人。
得知记者来自合肥,老人向记者表达了惋惜之情:自己作为一名淮军后代,知道当年李鸿章在此修建淮军公所的意义,其规模比国内,甚至比巢湖岸边的淮军昭宗祠要大得多。可惜多年来的保护不力,使得保定淮军公所损坏严重,导致环城西路这一片很多建筑都不见了。
“好多老东西都不见了。”冯泰林老人告诉记者,解放后,作为公租房由房管所管理,租给保定城内的无房户。这些租房户大肆改建、搭建,淮军公所内部结构被破坏得很厉害。此外,最近几年,经常半夜有人用凿子来凿淮军公所上的徽派雕刻。记者随后见到了沿街的青砖黛瓦的墙面上留下的一个个大坑。
冯泰林告诉记者,本世纪初,保定市政府准备对淮军公所进行保护,将原先住在里面的居民全部迁出。经历了近十年的搬迁工作,如今搬迁工程基本完成,可因资金问题,淮军公所的修复进度一直很慢。同时由于年久失修,原先淮军公所建筑群内的义学、厨房、役房、大校场、荷花塘区如今都已经不见了踪迹。因为工程进度缓慢。如今,只有公所内为了祭祀李鸿章而修建的李公祠被初步修复。
在新修复的李公祠院内,记者看见此处主体建筑已经完成,地面已经新铺了水泥方砖,东西走廊与戏楼后廊及正殿前廊环形相通,院中间的甬路直通享殿,享殿七间,前有露台,享殿上徽派木雕环绕的梁架为摆放李鸿章牌位的场所。
3
李鸿章为纪念 淮军阵亡将士而奉旨修建
位于保定的这座“淮军昭忠祠暨公所”, 是李鸿章为纪念淮军在历次战斗中阵亡的将士而建的昭忠祠。
环顾如今已经破败的昭宗祠,不得不提到李鸿章一手创建的淮军。淮军1865年至1868年间,作为清军主力,在曾国藩、李鸿章率领下,先后在安徽、湖北、河南、山东、江苏、直隶(今河北)等地,与捻军作战。捻军被镇压后,淮军担负北自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吴淞,南北数千里江海要地的防守。淮系地盘则由最初的江、浙、皖等省逐步伸延,最终形成拱卫京畿,统辖直隶全境,保定一时间也成了淮军的大本营之一。而淮军的首领李鸿章,则以淮军势力为基础,担任清政府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职务,驻扎在保定、天津两地。在晚清数十年时间里,左右了国家外交、军事和经济大权,成为晚清政局中的重要人物。至今,在保定城乡,还留有许多地名、村名,都与晚清淮军在此驻守息息相关。
据保定地方志记载,这座淮军公所是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经专折奏准,奉诏修建的“淮军昭忠祠”及“公所”(淮军办公驻地)合一的建筑群。
该祠堂和公所选址在保定旧城区的西南隅的一片菜园处。该处原为清苑县城隍庙、土地祠的故址,清咸丰初年,庙宇废弃,被清苑县平陵村的一位商人购为私产,并辟为菜地。菜地的西南角有一水塘,总面积约30亩,后来这块地被李鸿章为修建淮军昭宗祠强行购买。
4
工匠竞争造就建筑史上的奇迹
这座昭宗祠是继巢湖、苏州、无锡、武汉之后为祭奠在战斗中阵亡的淮军将士修建的第五座“昭忠祠”,也是规模最宏大的一座。李鸿章对此极为重视,他本人为修建这座昭宗祠捐款1.5万两白银,并号召各地淮系将领捐款。于是,先后共有包括周盛波、丁汝昌、叶志超等安徽籍贯的高级淮军将领63人捐资5.5万多两白银。李鸿章很快从安徽老家找来能工巧匠,仿照徽式祠堂样式设计了这座祠堂。
据居住在淮军昭宗祠附近的老人钱时钧介绍,李鸿章从老家安徽请来的工匠,决定按照徽派风格修建保定昭宗祠。为此,保定的当地工匠颇为不服,要求竞争上岗。在李鸿章的首肯下,南北两派工匠在此展开了技艺的角逐。于是,来自安徽的工匠负责修建南部建筑,保定本地工匠负责北部建筑。三年后,昭宗祠建成,南北两侧的建筑风格因此迥然不同。
5
李鸿章“任人唯亲”的佐证
昭宗祠暨公所建成后,每年春秋季节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并且制定了严格的祭祀和昭宗祠公所管理规定。
至今,在淮军公所西厢房内的一块石壁上,还刻有《淮军昭忠祠公所善后章程十六条》,其中记载了这座淮军昭忠祠公所的修建情况,规定了淮军将领兵丁列祀袝祀的条件、程序、神牌样式等。在这个章程中,记者发现了一个特点:它详细规定了这座淮军公所内,所有管理人员只能由安徽人充任。
其中,《章程》第三条规定,“昭忠祠公所设总理一名,由在直隶的安徽籍有文武职分的实缺候补人员且职务较高者中遴选,总管祠所一切事务。”“总理有经管银钱之责,有稽查祠事之权”。此外,《章程》第四条规定,除总理、值年外,昭忠祠公所还设司祠一员,其中碑刻上规定,“择安徽士人谨愿可靠有家属者充之,祠中一应诸事皆归其经理”,而经理的职责则包括对长班夫役的管理,对屋宇、戏楼的检查,对物品、陈设的保管收藏。
对于一直以来对于李鸿章“任人唯亲”的指责,李鸿章本人也在由他人代写的《庐州会馆记》中也予以了承认:“同治中某移督畿辅,僚吏之在官者,将率之在军者,吾郡人为多”。
如今,昭宗祠内祭祀的淮军将士牌位已无处可寻,但根据史料记载,入祭这座昭宗祠祠堂的准系将士仅是总督、提督、巡抚、总兵等职衔的高级官员,就多达数十人,这些人中大部分为安徽籍,更有不少为合肥人。其中,有台湾首任巡抚合肥西乡人刘铭传;有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提督庐江人丁汝昌;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战斗中血战天津八里台殉国的直隶提督合肥北乡人聂士成等。
这座昭宗祠修建完工仅仅10年,李鸿章便在直隶总督的任上离开了人世。1901年,昭宗祠东侧主体建筑被改为做纪念李鸿章的祠堂“李文忠公祠”,西路徽院仍保留为淮军昭宗祠,继续祭祀着逝去的淮军将士。到了清朝灭亡,这座建筑渐渐地废弃,李鸿章的时代,也随着这荒废的祠堂,渐渐地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