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对建筑可以进行工艺的创新演绎,但要尊重历史,对历史古迹不能随意修改,不能拿仿古欺骗老百姓。”张杰指出。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说,现在仿古街兴建的思路无外乎三点,一是城市发展了;二是设计得漂亮;三是能赚钱。“短期来看能赚一点钱,但长远看把民族的历史记忆都破坏了。”
更可悲的是,耗资巨大的仿古街建了又拆的景况也并不稀奇。2008年建成的成都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中近万平方米的仿古建筑,在伫立3年后被拆除,而这期间几乎没有被使用过。广东佛山古镇松风路仿古商业街建成8年后被拆除,原因是要重建岭南特色的“古镇”,说到底还是一次“仿古”。
在很多时候,很多地方,城市建设俨然是主政者的事情,地方领导的经验好恶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城市的生态。“关键问题是要让公众参与进来。城区建设重在公众参与,要不要重建,建成什么样,仿古建筑传承的文化是不是老百姓需要的?把上百亿的资金投入其中是不是值得?这些问题都要倾听所在地区公众的声音。”在张杰看来,城市建设终归是个社会行为,不应是某一个专家、某一个领导就能决定的。
弘扬时代精神切莫一味仿古
建筑之于城市艺术有一个重要意义就是鲜明的时代性。过去的古迹之所以成为文化遗产,就是因为它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城市建筑要体现时代精神和历史进步,如果一味仿古、沉湎于过去的东西,那就如同生活在布景之中,是一种缺乏时代自信感的体现。”伍江表示,现在社会上的仿古建筑绝大多数粗制滥造,反而使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打了折扣。
张松也认为,大量兴建假古董,重塑所谓传统风貌的做法,会直接阻碍新建筑的创新和建筑文化的发展。国际建筑协会通过的《雅典宪章》就明确指出,“以艺术审美为借口,在历史地区采用过去的建筑风格建造新建筑是灾难性的做法。”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今年“两会”期间明确表示,仿宋一条街、仿唐一条街等仿古建筑不是今天文化建设的方向。他强调,“要让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有尊严地存在,让它成为城市最值得骄傲、最美丽、最有尊严的地方。”
“在当下充斥着浮夸、造假的社会风气中,不可能要求所有建筑都一律求真,对于仿古建筑不能一棒子打死,但建筑本身要以严谨务实的态度,体现出较高的工艺水平,体现出历史的传承价值。”张杰指出。
操刀仿古街建设的往往是建筑师。资料显示,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文化久远的大国里面,唯一一个没有文物建筑保护专业的国家。在欧洲,建筑界不被容许做与文物保护沾边的工作。文物保护有专门的学科,由相关专业人员负责与文物有关的建设工作,没有相关资格的人不允许在文物上“动手动脚”。
即便在专家的眼中,城市究竟要建成什么样也令他们迷茫。
“仿古建筑盛行本身就反映出当代建筑的困惑,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在现代建筑中几乎找不到一条以现代工艺、现代理念设计的街道称得上繁华而独特的。即便在日本、意大利等地一些近代建筑也遵循古典风格。从这个角度上说,既然现代建筑不能为城市提供更好的,路只能往回走,仿古作品也难免成为一种选择。”张杰说,“现在学界也在反思,是否人们对居住的要求是有自然规律可循的,并不会因为时代的改变而改变。”